書法有行、楷、篆、隸、草等五種書體。其中以行書最令世人廣大喜愛。原因無它。楷書太規矩,篆書認字不易,隸書不夠瀟灑,草書太抽象。只有行書飄逸灑脫,連貫流暢,抒情達意,生動活潑。與古今文人才子,隱士英雄中節合拍,相得益彰,故其雅俗共賞,是有原因的。
提到行書,就得從「書聖」王羲之談起。在王羲之以前,書法主要還是以日常生活、傳遞思維的實用功能為主,談不上用筆技巧。王羲之它導引了庶民百姓寫字的方向,將軟軟的毛筆,在提按頓挫中昇華到藝術的境界。他重視線條的美感與力量,儒雅的韻緻,結構的勻稱研美,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顧盼呼應,粗細、大小、輕重、快慢的巧妙搭配,中鋒、溫潤的用筆,使文字除了看懂之外,還充滿了精緻細膩,秀雅舒暢的感覺。而其子王獻之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他除了在父親書聖的環境下孕育成長,更進一步的將字的結構造型,多了欹側、跌宕,連緜不斷的氣勢;使行書章法整體上因變化而更加的生趣活潑了,與其父,後人並稱「二王」。東晉以降,一千六百多年來,幾乎無人不受其直接或間接影響,而另闢蹊徑,或為大家的。故二王的書風代表了書法史上的「主流派」。王羲之「書聖」的地位,屹立不搖,至今無人可撼動。
王羲之後,到了宋朝出現了一位天王巨星「米芾」。它成功綜合了兩位父子中鋒用筆的尚韻書風和跌宕倚斜多姿的結構造型,集其大成,史稱「八面用筆」、「風檣陣馬」。將書法技巧推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令後人直嘆:「米芾」若生於羲之前,「書聖」恐得易主。
到了元朝,趙孟頫把王羲之精緻的書風,由復古再發揚光大,讓書法更佳的華麗甜美了。到了明朝,祝枝山亦是一顆閃亮之珠,他擺脫了趙孟頫的嫵媚、柔美,將王獻之、米芾的欹側跌宕,以中鋒用筆,將一代才子英雄氣概宣洩出來,看祝枝山的字,彷彿聽到了貝多芬的交響樂,宛如看到了梵谷、馬諦斯的野獸瘋狂,但卻又充滿了無限的典雅和無盡的書卷氣呵!
到了清末,又出現了一位劃時代的巨掣-王鐸。他從二王、米芾等主流派中吸飽了養分,再大膽的增加墨色的濃、淡、乾、濕,將筆、
墨、紙、水,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界,大開大合,磅礡一氣,影響後世極深至遠,尤以日本書道,因吸吮王鐸大量的汁乳,終於
蓬勃的發展出「墨象」、「現代書藝」的時代風潮。 |